临高台送黎拾遗
王维〔唐代〕
相送临高台,川原杳何极。
日暮飞鸟还,行人去不息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在高台上送别友人,一眼望去,川原无限广阔看不到尽头。
夕阳西下鸟儿纷纷归巢,你却步履匆匆,没有片刻停歇。
注释
临高台:乐府古题之一。
黎拾遗:即黎昕,生平未详。拾遗,官名,唐代设置左右拾遗,负责进谏。
临:登上。
杳(yǎo):幽远的样子,远得看不见踪影。
极:尽头。
息:停止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主编,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王维,大连出版社,1997年01月第1版,第233页
赏析
这是一首送别诗,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登高远望所见景色,表达了诗人对黎拾遗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。
首句点明地点,送别的地方是一个高台附近,送别的对象就是黎拾遗了。黎拾遗指黎昕,诗人的朋友,拾遗是官名。“高台”二字领起全诗,同时也为后边的景物描写提供了全知视角。“川原杳何极”,说的就是居高而望,田野旷远无边,河水一直流到天际。这两句诗给读者展开了一个宏大旷远的艺术境界。
三、四句写友人走了以后,诗人却不肯离去,他又登上了高台,继续目送友人远去,直到天色将暮,飞鸟都回巢了,仍然不舍得就此回去。但是原野空旷,不见边际,友人的远去身影一直在视野中越来越小,直至消失
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好友——时任唐右拾遗的黎昕而作。黎昕与王维素有交情,王维多以其之事而作诗,如《青龙寺与黎昕戏题》等诗,此诗亦是如此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主编,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王维,大连出版社,1997年01月第1版,第233页
2、
马玮主编,王维,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,2014.01,第197页
简析
《临高台送黎拾遗》是一首五言绝句。诗的首句点明地点;次句说居高而望,田野旷远无边,河水一直流到天际,展开了一个宏大旷远的艺术境界;后两句以倦鸟飞还,反衬行人远去,不言惜别而神情自见。整首诗情景交融,描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登高远望所见景色,表达了他对黎拾遗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。
王维
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字摩诘(jié),号摩诘居士。汉族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诗人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开元九年(721年)中进士,任太乐丞。天宝年间,拜吏部郎中、给事中。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,世称“王右丞”。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,今存诗400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《山居秋暝》等。王维精通佛学,受禅宗影响很大。佛教有一部《维摩诘经》,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。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,多才多艺,音乐也很精通。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。 415篇诗文 879条名句
小石潭记
柳宗元〔唐代〕
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,如鸣珮环,心乐之。伐竹取道,下见小潭,水尤清冽。全石以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为坻,为屿,为嵁,为岩。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。(珮 一作:佩)
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。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。佁然不动,俶尔远逝,往来翕忽,似与游者相乐。(下澈 一作:下彻)
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
坐潭上,四面竹树环合,寂寥无人,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。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
同游者:吴武陵,龚古,余弟宗玄。隶而从者,崔氏二小生,曰恕己,曰奉壹。